灿灿7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畅读书坊chfre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“……太祖高皇帝提三尺剑,斩蛇起义,留侯张良、酂侯萧何、淮阴侯韩信等世之人杰为之辅佐,故能三载亡秦,五年灭楚,遂有天下,立万世之基业。大汉初立,匈奴崛起于漠北,高皇帝亲征,会单于冒顿于白登,遂有白登之耻,和亲之恨……”
白登之围是汉朝的耻辱,但也使得刘邦之后的历代皇帝发愤图强,一代一代积攒国力,到了汉武帝时期,大汉铁骑深入漠北,把匈奴打得溃不成军,终于一雪前耻,扬眉吐气,同时确立了在东方世界的霸主地位。林宁讲话很懂欲扬先抑的道理,感觉差不多了,就开始阐述自己的观念。
“……由是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文景大治,天下粲然。世宗孝武皇帝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匈奴请服,万民振奋。可知大汉立国之本,不在怀柔,虽有和亲,不忘雪耻。乌桓、鲜卑、匈奴皆异族也,如刘老大人所说,胡人亦我炎黄支脉,奈何胡人茹毛饮血,若大汉强盛,怀柔自然无妨,若大汉衰微,则恐反噬……”
说着说着有点不对了,怎么把汉武帝说的和秦始皇一样?在古代,秦皇汉武的评价不高,史书上随处可见“暴君”的字眼,不过这是汉朝,对汉武帝评价应该高不少。好在林宁及时回到轨道,他知道这种理由不一定能说服刘虞,所以选择了曲线救
国。
“……胡人尚武,缺恩少义,依宁之愚见,当如孝武皇帝之时,出塞痛击胡人,使其知我大汉军力鼎盛,之后再加以抚慰。此外,鼓励百姓往草原迁徙定居,在草原筑城,草原上就算今天少了匈奴,明天还会冒出乌桓,少了乌桓,还会冒出鲜卑,一旦出现真空,总有新的势力填补。故此,宁认为大汉有必要蚕食草原,纳草原入版图,开府设县,驻军收税,以免我华夏之民受其寇略……”
林宁相信这种办法古人肯定想到过,但考虑到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占领后收支不平衡,还得每年砸钱维持,就没兴趣往北扩张了。最重要的是,中国历来是农耕文明,能耕种的土地才有吸引力,百姓才会去定居;北方草原气候恶劣也就罢了,还不能种地,沙漠、戈壁、荒原、森林、极地无一不包,就是现代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工业国家,对此也没有办法,何况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代?
果然,刘虞就说出了自己的顾虑。